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学术沙龙暨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制导控制学科论坛

2021年10月14日 17:18  点击:

2021年10月15日-10月17日

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国际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

本期《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学术沙龙暨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制导控制学科论坛由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辑部主办,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省通用航空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

报告人边少锋 教授

报告题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近期进展

报告简介: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具备全球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导航精度为十米、米、分米级别,定位精度为分米、厘米级别,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卫星导航技术和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导航制导、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北斗星基增强系统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搭载卫星导航增强信号转发器,可以向用户播发星历误差、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等多种修正信息,实现对于原有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改进。本报告主要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组成、主要技术指标和在各方面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边少锋,1961年2月生人,籍贯山西五台。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定位、航海导航和海洋测绘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2年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1992年原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95年由于学术成绩突出,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受到当时德国总统赫尔佐克的亲切接见。1999年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近年来,带领研究团在卫星导航及其应用、大地测量计算机代数分析方向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目前兼任《测绘学报》和《海洋测绘》期刊编委会委员等职务。

报告人:王大轶 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能力量化评价的航天器自主运行技术

报告简介:历经几十年的技术发展,航天器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本世纪初,探月工程等深空探测任务的开展对航天器自主运行技术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报告人针对航天器这类资源严重受限、不易在轨维护的空间无人系统,提出了基于能力量化评价的自主运行技术:以系统能力的定性判定和定量表达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可观测性、可诊断性与可重构性理论,从根本上突破了制约航天器自主运行技术发展的两大核心难点——自主导航与自主诊断重构,使航天器在占用最低星上资源和无需任何人造信标的条件下实现安全稳定自主运行。本报告介绍了上述理论方法及其在具体航天器型号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报告人简介

王大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11月出生,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科技委主任;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首届)获得者,973项目技术首席;2015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长期致力于突破航天器自主运行两大核心问题(自主导航和自主诊断重构)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对自主运行需求最为迫切的嫦娥工程等任务,为实现航天器安全可靠自主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人朱纪洪 教授

报告题目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过渡过程轨迹设计与优化

报告简介: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兼具固定翼飞行器高速巡航与旋翼飞行器垂直起降的优点,在军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过渡过程因飞行速度、气动特性、操纵特性等的大范围变化而极具挑战,是限制该类飞行器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报告即围绕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过渡过程轨迹设计与优化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该类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运动特性,提出了过渡过程新型动态飞行走廊;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考虑几种主要特性的过渡过程轨迹,分析了系统存在随机不确定性时的过渡过程轨迹优化方法,从而提升了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过渡过程的鲁棒性,保证了其任务完成能力。

报告人简介

朱纪洪,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飞行动力学与飞行控制”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飞行控制、智能控制与无人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863计划项目研究先进个人、清华大学优秀教师奖等荣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报告人宗群 教授

报告题目无人机群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

报告简介:未来一段时间内,无人集群在地震救援、环境探测和森林防火等领域的需求增加,无人集群协同作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助力无人集群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报告以发挥大规模无人集群最佳效能为应用背景,梳理了无人集群的类脑决策与协同控制等若干关键问题,总结了大规模无人集群的任务分配、行为预测、类脑决策、协同控制、虚拟仿真与实物验证演示平台的前沿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并结合各个发展方向分别提出了大规模无人集群搜索救援与环境探测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实现途径,为未来无人集群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意义。

报告人简介

宗群,现为教育部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XXX重大专项制导控制专家组成员、“XXX”国防科技专业专家组成员、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新型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中心主任;自动化学会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委员会委员;《控制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宇航学报》、《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等期刊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30余项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13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报告人陈谋 教授

报告题目无人机目标意图识别与智能决策

报告简介:近年来,无人机在军事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面对现代化战场中任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无人机的作战模式逐渐由单机作战转向着多机协同作战。报告以多无人机协同作战为背景,主要介绍无人机的智能决策研究目的与意义、非完备信息的学习融合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目标意图识别方法、基于改进狼群算法和满意决策算法的多无人机协同攻防决策技术等。

报告人简介

陈谋,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先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与博士学位,2007年11月-2008年2月在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研究。2008年6月-2009年9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A)。2014年5月-2014年11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目前担任SCI收录英文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Neurocomputing》、《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等编委、《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编委,《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青年编委等。同时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兵器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群集智能与协同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动化学会信息物理系统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理事等。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报告人彭永涛 研究员

报告题目无人机自主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报告简介:本文对自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与人类智能行为的对比对无人机自主控制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ACL-10级模型、人机权限四级模型和自主系统参考框架三种自主控制评价方法,随后对在线航路规划与控制技术、有人/无人协同控制技术、自主空中加受油控制技术、自动着舰引导与控制技术、智能空战决策与控制技术和无人机与有人机空域集成这六项典型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最后对自主控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下一代无人作战飞机的作战使用模式进行了讨论。

报告人简介

彭永涛航空工业自控所(以下简称自控所)副所长。主管多个无人机项目及有人机项目飞控系统设计开发,带领技术及产品开发团队积极捕捉用户及ZB发展需求,深入分析国外无人机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设计方法,突破了自动起降、自动航线飞行、无动力自主进场着陆、大机动飞行控制等关键技术,为自控所无人机专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完成某高原型无人机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研制、某型电子战无人机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研制、某空天飞机验证机自主进场着陆技术验证、某重点无人机自主控制技术演示验证、光传飞控系统技术验证等,成功促进我国无人机自主控制等级的提升。在项目管理工作中,注重技术创新,积极跟踪前沿技术,先后荣获航空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

报告人宁晓琳 教授

报告题目航天器自主天文组合导航的进展

报告简介:介绍了航天器自主天文组合导航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基于折射点位置的星光折射导航新方法,基于时间差分的天文组合导航方法和基于太阳震荡的星际导航方法。

报告人简介

宁晓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研究中心主任,国防科技卓越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导航技术和极弱磁测量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2部。发表SCI论文六十余篇,其中Q1区论文三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十余项。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和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各一项。

报告人董一群 研究员

报告题目可信智能自主系统实现方法与应用研究

报告简介:针对智能自主系统实现方法,聚焦于提升智能可信度的研究,增进其对于大型客机、军机、无人车的应用。针对智能系统异常工况检测问题,以智能方法构建相关框架,确保检测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而参考人类先验知识解析智能框架的运算机理,“被动”展开智能异常工况检测算法的可解释性分析,形成相关理论;有关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大型客机、通航飞机等的故障及结冰检测与诊断。针对智能自主系统感知、决策与控制问题,以智能方法偏置传统算法框架,“主动”注入人类先验知识,增进其可信度;已成功应用于军机自主空战、商用无人车及机械手臂动作/路径规划算法与控制。

报告人简介

董一群,研究员,1990年3月生,2010年在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航空航天系)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6年在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方向:飞行动力学与飞行控制)。其于2014年10月-2016年3月在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交流访问,后于2016年4月-2017年6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以及2017年7月-2019年9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12月起任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相关理论,以及其在航空航天,尤其是信息融合等方面的相关应用。

上一条:【自动化学院南山青年学术论坛】学术报告通知(第五十七讲) 下一条:【南山(国际)讲坛】报告通知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0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